王小康:“十二五”時期,特別是十八大以后,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宏觀指導性文件、法律、法規、 政策、措施,速度之快,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自實施《“十二五”規劃》以來,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平均增速超過15%。其中,節能環保上市企業產值平均增 速接近20%,遠遠高于一般工業行業增速。
中國節能在2015年一年,累計生產綠色電力98.5億千瓦時,相當于減排二氧化碳781萬噸,節約標煤313萬噸;處理固體廢棄物673.6萬噸,處理污水6.02億噸,COD總削減量12.6萬噸。
中國節能在追求自身發展、為國家創造效益的同時,用智慧和真誠回饋社會,讓愛心凝聚成更強大的合力,努力向社會傳遞更多的正能量。同時也高度重視運營所在地經濟社會發展,依托節能環保產業領先優勢,與所在地區共同發展,實現互利共贏。中國節能的社會影響評估率達100%。
記者:新常態下,我國經濟面臨結構調整,著力培育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已經迫在眉睫。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之首,您認為節能環保產業能否成為中國經濟的新的動力?您對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的未來趨勢是如何分析的?
王小康:我的切身體會是,節能環保產業具有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的綜合效應和效益,可以彌補我們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短板,是“十三五”時期乃至更長發展時期的新動能。
在 穩增長方面,我國每年生活垃圾排放量近5億噸,堆存量已達80億噸,占地80多萬畝。隨著城鎮化繼續高速增長,我國的生活垃圾排放量必然呈長期增長趨勢, 大致保持5%—8%的增速。據最新統計,作為當前城鎮生活垃圾重要的處理方式,現在,我國每年通過焚燒方式處理的垃圾量為5400多萬噸,僅占生活垃圾產 量的10%。如果全部達到資源化、無害化處理,需要再建1500個中等處理能力的垃圾發電廠,投資規模高達6千億元。除此之外,必將還有大量新領域的市場 空間被釋放,比如流域治理、土壤修復、VOC(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據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課題組研究指出,2015—2030年,用于節能環保 和新能源的投資需求將達到70.1萬億元。
在調結構方面,據我們測算,“十三五”時期僅在節能改造方面需要的投資就將達到1.2萬億元,由 此可增加裝備制造業產值7000億元左右。與節能環保產業相關的設計、規劃、咨詢、集成、總包、維護、管理、運營、碳交易、綠色金融等服務業,逐漸形成市 場中一支突飛猛進發展的新力量,也將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在惠民生方面,除了全面改善生態環境質量,還可以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以垃圾發電廠為例,可以直接創造30萬個就業崗位,這還不包括如集運、研發、制造等配套系統的就業。
《“十 三五”規劃》提出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綠色”發展理念、實行最嚴格環境保護制度等,從戰略的高度顯示了國家對環境生態保護的重視和執行決心。我國節能環保 產業自身條件也逐漸成熟,產業總體規模顯著擴大,產業結構深刻調整,產業發展模式不斷創新,大規模快速發展的條件已經具備。在經濟新常態下,隨著政府出臺 的節能環保政策力度不斷加大,人民群眾的節能環保意識不斷提高,在政策驅動與需求拉動的雙重作用下,產業節能環保發展必將迎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
記 者: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其中系統地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提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并對支持節 能環保產業發展多次著墨。作為中央企業中唯一一家以節能環保為主業的產業集團,中國節能“十三五”時期的發展目標是什么?如何確保目標實現?
王 小康:“十三五”時期與“十二五”時期相比,經濟環境和產業環境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這種形勢下,我們正在加緊編制集團的“十三五”發展規劃。目標是成 為具有國際競爭力、世界一流的科技型服務型節能環保產業集團,成為節能環保產業頂層設計者和國有資本重要的投資運營平臺。專注于節能環保領域,致力于節 能、環境保護、資源循環利用、清潔能源等產業方向,以綠色工程技術服務、產融結合等節能環保綜合服務為能力支撐,提供節能環保綜合解決方案和系統化服務, 構建綠色產業生態圈;服務國家戰略,推動節能環保產業整合和轉型升級。
我們將通過強化戰略導向作用,加大全面深化改革力度,建立健全下屬子公司治理制度,提升科技生產力、加大科技投入,培養、集聚核心人才,實施“人才優先”戰略等保障措施來實現我們的戰略目標。
記者:《“十三五”規劃》強調,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實施《中國制造2025》。促進節能減排離不 開科技創新。您也曾提出,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節能環保技術將成為推動全球發展、轉變世界經濟發展方式的新動力。中國節能在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給普通老百 姓生活帶來哪些變化?未來,還有哪些規劃?
王小康:中國節能深知,只有在技術上領先,才能在市場上占優。因此,我們非常注重科技優先發展。 集團在2013年編制了《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公司2013—2015年科技發展規劃》;從體制上建立了中國節能工程技術研究院和專業分院為核心的技術研發體 系;打造了集團科技委、科技管理部、中研院和子公司研發中心“四位一體”的科技創新架構;與多家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土壤修復、水處理、建筑節能等國內 領先的技術集成和研發體系,科技支撐企業發展能力大幅提升。近三年來,中國節能共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88項,累計420項。特別是在2016年1月舉 行的國家科技獎勵大會上,集團下屬晶和照明參與研究的“硅襯底高效GaN(氮化鎵)基藍色發光二極管”榮獲2015年唯一的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開辟了國 際LED照明技術的第三條路線,有力提升我國LED技術在國際上的地位。截至2014年底,集團已擁有各類研發機構104個,累計獲授權專利1038項, 為2012年底的2.7倍。在中央企業專利排名中,中國節能由2010年的74名上升至2013年的57名。
作為唯一一家以節能環保為主業 的中央企業,中國節能的戰略定位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節能環保科技型、服務型產業集團”,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們將堅持戰略引領,持續瞄準世界先 進技術和節能環保高端產業,加大對資源和業務重組整合力度,加快在行業關鍵領域和產業鏈高端環節布局。
記者:2015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推動能源消費、能源供給、能源技術和能源體制四方面的“革命”。您認為,清潔能源在能源革命中將發揮什么樣的作用?目前清潔能源發展中存在哪些問題?應如何著力解決這些問題?
王 小康:全球能源危機給人類敲響了警鐘,可持續發展成為全世界共同的話題。我要強調的是,節能是中國當前的“第一能源”,應放在首要位置。據統計,《“十一 五”規劃》以來,我國歷年節能量與新增能源消費量的比值由2006年的0.33增至2013年1.05,期間我國累計實現節能量14.9億噸標準煤,與新 增能源消費量的15.5億噸標準煤基本相當,遠高于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費量0.9億噸標準煤。同時,能效項目單位節能量的投資成本一般情況下要低于新建可再 生能源項目,與包括配電在內的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機組基本相當。
節能具有“最快捷、最便宜、最干凈”三大特性,節能工作對控制我國能源消費快速增長居功至偉。隨著我國經濟的轉型發展,受資源、環境的約束,未來節能的重要性將得到進一步體現。因此,我們應樹立節能是“第一能源”的理念,將節能作為我國能源消費革命的主陣地。
目前,清潔能源發展中存在的幾個最大問題就是棄風棄光嚴重、可再生能源補貼發放不及時、直接交易執行中已嚴重偏離合理軌道等,可以說以上問題已經成為了行業發展的攔路虎。
以 棄風棄光來講,據統計,自2010年開始大規模出現棄風限電至2015年底,六年間全國累計棄風限電997億千瓦時,其中僅2015年就達到了339億千 瓦時。而在我國光伏項目容量比較集中的西北部地區,棄光限電同樣十分嚴重。2015年度全國調度范圍內累計棄光46.5億千瓦時(不包括蒙西),棄光率達 12.62%。棄風棄光限電造成了大量的浪費,不僅造成能源浪費,加重了環境污染,對投資企業來說更是帶來了直觀的損失,導致行業投資價值降低,嚴重傷害 了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按照風電行業平均水平計算,過去六年因棄風限電造成了2612萬噸標煤的浪費、多排放二氧化碳6164萬噸、給投資商造成近 500億元的直接損失。而如果不改變現有的狀況,棄風限電、棄光限電將會進一步加劇。按照規劃,我國風電到2020年底的裝機要實現2.5億千瓦、光伏要 達到1.5億千瓦,以2015年的棄風率計算,屆時棄風容量將達到3750萬千瓦、棄光容量達到1743萬千瓦,按風電投資7元/瓦、光伏投資7.5元 /瓦測算,無效投資將分別達到2625億元和1307億元,累計達到3932億元,也就是說,將有3932億元的投資不僅不能產生任何效益,還將形成嚴重 的浪費,給國家帶來巨額損失。
我認為,要解決這個難題,一是在加快電力市場化改革的同時,盡快推出可再生能源的配額制政策,建立動態補償機 制,使各級政府和電網企業有壓力、有動力來共同推動可再生能源的發展。二是科學預測電力需求,合理安排新增電源核準,在限負荷嚴重區域在消納能力未能有效 提升前暫停核準新的電源項目。
記者:2015年1月1日,我國實行了新的《環境保護法》,就您的觀察,這一年多來,新《環境保護法》給環保產業市場帶來了哪些變化?對于環保執法您有哪些建議?
王 小康:新《環境保護法》的實施,構建了行業公平競爭的平臺,加速落后產能淘汰;有效地促使環保外部成本“內部化”,加大重污染企業成本支出,促使一部分環 保不達標的企業退出市場;改變了誰治污誰成本高、市場競爭力弱而吃虧的局面;避免污染產業異地轉移。總體來說,是擴大了污染治理的市場需求。
在 環保執法方面,建議進一步加強有關部門的執法功能,真正建立責任追究制度,根據危害程度、影響大小確認違規違法責任,加大懲處力度和罰款額度,嚴重者必須 追究刑事責任,堅決杜絕“以罰代刑”,堅決防止有法不依、執法不嚴、有規不守、違規不究,維護國家法律法規、政策標準的權威性和嚴肅性,徹底改變執法環境。
記者:2015年4月,中央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在推進生態文明的基本原 則中首次提出“堅持把培育生態文化作為重要支撐”,這是一個全新的課題,您作為一名長期工作在節能環保一線的央企負責人,對生態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是如何理解的?應該如何推進生態文化建設?
王小康:生態文化建設作為一種全新的文化戰略選擇,我認為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前者一般指公眾的生 活習慣、生活方式和初步的、粗淺的、樸素的環境意識,后者是指一個社會的制度、規范、習俗和傳統,包括生態制度、生產生活方式、生態文明史、生態意識、生 態思維、生態倫理、生態道德以及生態價值等方面。應該從五個層面理解生態文化:一是培育生態文化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必然選擇;二是培育生態文化是對工業文化 反思后的理性選擇;三是培育生態文化是新常態下的戰略選擇;四是培育生態文化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五是培育生態文化是應對環境問題的現實需要。
我 們討論的是廣義層面的生態文化建設,我認為政府、媒體、公民和企業是生態文化建設的四大主體。生態文化建設需要渠道、需要平臺、需要方法,但是更重要的是 需要這些主體來充分認識和著力推進。一是強化黨政領導干部的生態文化意識。二是強化媒體的生態文化宣傳責任。三是著力培育公眾的生態文化理念。四是強化約 束喚醒企業生態文化自覺。
記者:節能環保是全球性的問題,伴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中國節能是如何響應“一帶一路”倡議的?下一步將如何加強海外布局,提升中國節能環保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王 小康:節能環保是跨越國家界限的全球性問題,特別對于亞洲各國來說,環境和氣候災害的影響是共同的、直接的,各國基于綠色產業的協同合作成為共同選擇。 2015年3月,我國政府發布的《愿景與行動》提出共建“綠色絲綢之路”的愿景,順應了各國人民對良好生態環境的追求與期待,在為全球經濟增添新能量的同 時,也將中國夢和世界夢緊密相連。
中國節能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國家戰略,聚焦“一帶一路”目標市場,將集團在節能、環保、資源循環利用、清潔能源、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的先進技術、生產能力和工程能力帶出去,目前,我們在世界37個國家和地區投資建設運營了60多個項目,涉及合同總額近50多億美元。
“十 三五”時期,中國節能將積極實施國際化經營戰略,充分利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堅持“海外技術和中國市場相結合”和“海外市場和集團優勢業務相結合”的 核心發展策略,集團的優勢業務跟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走出去,同時從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引進來集團急需的戰略短板業務或技術,從而為集團“打造世界一流的 節能環保產業集團”奠定堅實的發展基礎。
原標題:節能環保產業是“十三五”乃至更長發展時期的新動能